top of page
  • 端木站長

【舒適堡「暫時」結業】健身中心面臨商業轉型? 高壓銷售手法還行得通?

細看健身行業的變革,新型健身中心憑藉靈活的合作模式,吸引更多客戶,創造多贏局面。

舒適堡「暫時」結業:高昂成本與僵化經營模式,商業轉型的必要性。高昂成本與僵化經營模式,

內容目錄


| 新舊商業模式對決:揭示商業轉型的必要性,作為中小企東主,我們可以學到甚麼?


經營了38年,著名連鎖健身中心舒適堡(Physical)宣佈暫時全線結業。雖說近來不時都會聽到不少店鋪結業的消息,但連這所歷史悠久的健身中心也捱不下去時,心中仍感戚戚然。但正如筆者早前的文章所言,我們可從別人的失敗經驗中學習,從而避免自己付出昂貴的學費。這次舒適堡的結業,我們又可從中得到甚麼教訓呢?



成本過高,難以持續發展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結業前,舒適堡共有健身分店14間,分店總面積約90萬平方呎,粗略一計,平均每間分店面積約6萬4千平方呎,如此巨型的店鋪,租金可想而知。試以沙田分店為例,沙田分店因為欠租而被業主入稟,租金因而被公開。根據入稟狀,沙田分店需每月支付131.9萬元的租金,以及管理費36.5萬元、冷氣費13.1萬元和宣傳費4.1萬元,全部相加每月共需付185.6萬元。以此計算,假設平均每分店租金支出約每呎25元,90萬平方呎分店總面積租金便超過2千2百萬元,不要忘記,這些屬固定成本。


另外,因舒適堡未能為員工繳交強積金供款,亦揭露集團有員工約740名。假設每名員工月薪約2萬元,所有分店人手支出便不少於1千4百萬元。再加其他燈油火蠟保險維修雜項,舒適堡集團每月總支出大約接近4千萬元。


市道好時,這些高昂的成本應可被會員消費吸納,一旦市道轉差,集團便需承受巨大財政壓力,每月需繳付租金人工雜費,只要會員人數稍減,現金收入不足,何來有錢交租?更何況所面對的是長達數年的疫情,再加上香港消費模式改變等結構性因素,困難可想而知。面對困難,應當轉身變陣,但大象轉身不易。顧客會員人數不足,租金不能減,成本一直高企,又缺乏靈活性,集團因而要面對更大的金融風險,最後收不抵支,資金鏈斷裂,想華麗轉身已是不可能了。



高壓銷售手法破壞聲譽,受顧客離棄

雖說香港不少企業正面對困難,消費疲弱,但這又未必是引致舒適堡結業的主要原因,皆因筆者發現市面上多了很多中小型的健身中心,顯示顧客未必減少,只是他們離舒適堡而去。


翻查網上有關舒適堡的資訊,不少都是顧客對舒適堡高壓銷售會籍及私人健身課程的微言和投訴,更甚的是誤導或強迫顧客簽上數十萬元合約的新聞報導。以前健身中心選擇不多,舒適堡和已結業的加州健身(California Fitness)都採取類似的銷售手法,顧客別無他選,只得忍受。但當其他中小型健身中心相繼開業,這些健身中心面積較小,租金壓力相對不太大,便不用以高壓手法銷售課程來維持,顧客可安安靜靜地專心健身,自然越來越受顧客歡迎,這種單純讓顧客健身的商業模式漸成潮流,可以選擇,顧客自然擇善而離舒適堡而去。



新的商業模式取代舊的商業模式

以往有時會聽到一些健身人士邀請自己的私人健身教練到健身中心上課,結果被健身中心職員請走,原因很簡單,就是要食盡利潤。筆者問過身旁一些健身朋友,獲告之原來現時一些健身中心已沒有像以往般趕盡殺絕,只容許顧客聘請自己健身中心的私人教練。反之,會相互合作,讓外間的私人教練租用課室,或以時租方式讓外間私人健身教練在他們的健身中心上課。如此便做就了多贏的局面:健身中心既可增加收入而不用得失顧客。顧客可安心選擇自己心儀的私人教練,因為並非強制銷售,合約更具彈性,價錢又十分透明。最後,私人健身教練不用被健身中心抽大比數的佣金,收費較合理,生意多了,亦會多租用健身中心上課。如此,這種新的商業模式讓三方面共同受惠,有利益便自然有客人,有客人便自然有利潤,有利潤便可繼續做生意。



免責聲明: 以上只一般是建議,如遇特殊問題,還是先諮詢專業人士獲取意見。

댓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