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取消強積金對沖 | 中小企業的挑戰與機遇,如何調整僱傭策略?

  • 端木站長
  • 3月20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短期合約 vs 長期僱傭:中小企如何靈活應對強積金新政?

取消強積金對沖:中小企業的挑戰與機遇,如何調整僱傭策略?短期合約vs長期僱用,背景有人物商務插畫。

内容目錄


| 企業該如何走下一步?


爭議多年的強積金對沖機制將於2025年5月1日取消,這項政策變革對僱員來說無疑是好消息,因為符合資格的僱員在退休時可取回全數的長期服務金,包括自己及僱主所供的強積金及其回報。然而,這一變化對中小企業卻將帶來深遠的影響。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據,截至2024年9月,香港約有36萬家中小企業,佔全港企業總數的98%,並為超過120萬人提供就業機會,僱用人數約佔全港就業人口的45%。這項政策的變革將重塑香港的勞資關係,並對中小企業的經營模式帶來重大改變。



取消對沖政策的社會正面影響

對一般僱員而言,取消對沖機制將加強他們的退休保障。根據《2023-24年報》,2023年共有46,700宗以強積金累算權益抵銷遣散費及長期服務金的申索,抵銷金額達49億元。每項申索的平均抵銷金額為106,700元,抵銷金額占僱員帳戶結餘中僱主供款的部分平均高達90%,即九成的僱主供款被用作抵消,僱員僅能獲得剩餘的10%。


由此可見,實際操作中,僱員在離職或退休時往往無法獲得應有的長期服務金或遣散費。取消對沖後,對那些曾為公司作出貢獻的員工將更能保障他們的利益,並改善他們的退休生活。對於低收入的員工來說,他們的強積金賬戶餘額通常較少,對沖安排使他們在離職時無法獲得足夠的補償;取消對沖安排可促進社會公平,減少貧富差距。



取消對沖政策對中小企業的挑戰

短期內,取消強積金對沖對一般企業的影響尚算有限,因為新政策未設追溯期,僱主仍可用其強積金供款的累算權益對沖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的轉制前部分。此外,政府也提供津貼補助,協助企業承擔部分支出,這些支出將在未來25年內逐年遞減,給予企業足夠的時間來應對。


然而,對於中小企業來說,取消強積金對沖無疑將帶來更大的經營壓力。以一家聘用10名員工的中小型企業為例,假設年營業額為1,000萬元,若利潤率低於10%,在如此微薄的利潤空間下,若有兩名員工同時退休,增加的成本將對企業造成重大負擔。如果公司現金流不足,且缺乏足夠的儲備,可能隨時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中小企業的應對之道

儘管政府在初期提供津貼以代僱主承擔部分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支出,長期來看,自轉制日起,僱主需支付的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將逐步增加,由首3年的50%,逐步增加至第20至25年的95%,此後僱主要負擔全部支出。這要求企業在人力資源上進行長遠規劃。


企業應積極優化營運模式,提高生產效率,考慮引入自動化技術或重組工作流程,以抵消成本上升壓力。此外,僱主需建立更具彈性的人力資源策略,根據工作需求和性質分別聘用長期和短期合約員工。採用短期合約制能有效控制人力成本,企業無需支付長期服務金和遣散費,並可根據業務需求靈活調整人手,這對利潤率較低的中小企業特別具吸引力。另外,聘用短期合約員工對一些受季節性影響較大的行業特別適合,企業亦可根據市場變化快速調整團隊規模。




From a top view, several people are working or resting on laptops in a gray floor tiled hall with interlaced light and shadow. The tables and chairs are white and black, and the environment is peaceful.

聘用短期合約員工的潛在風險與挑戰

當然,聘用短期合約員工可能會降低其對公司的歸屬感和忠誠度,並導致更高的流失率,影響業務的連續性和服務質量,尤其是在需要專業技能的崗位,而頻繁的人員更替可能影響企業運作效率。此外,企業的培訓成本可能不降反升,因為合約制員工流動性高,企業需要持續投入資源進行培訓,這在某程度上抵消了節省的人力成本。



更可行的應對方案

我們建議中小企業採用混合式僱傭模式,即保留核心崗位的長期員工,同時輔以部分合約制員工以應對業務波動。這種模式既能維持業務的穩定性,又可保持一定的靈活性。


此外,企業應建立完善的員工發展計劃,即使是合約制員工,也應提供適當的培訓和晉升機會。透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將合適的合約員工轉為長期員工,這將有助於提升合約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歸屬感。


短期合約制雖然能帶來成本優勢,但企業需謹慎評估其對業務發展的長遠影響。建議中小企業根據自身特點,選擇最適合的僱傭模式,並重視員工發展,以實現可持續經營。在經濟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企業應著眼長遠,平衡成本控制與人才培育,這才是應對挑戰的根本之道。



免責聲明: 以上只一般是建議,如遇特殊問題,還是先諮詢專業人士獲取意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