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日本企業復興案例:松下幸之助敬佩的石田退三,如何將豐田汽車從瀕危中重生 | 在逆境中轉勝系列

  • 端木站長
  • 2天前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探索「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所崇拜的經營人才石田退三,如何將豐田汽車從瀕危中重生

豐田從破產邊緣逆轉翻身。10億債務到零利息營運,石田退三的4大經營法則。

内容目錄


| 從10億負債到豐田銀行,如何用財務智慧逆襲?


提到豐田汽車,大家的印象就是一家發展非常穩定的大企業。事實上的確如此,豐田在2024年的全球銷量達到了1,080萬輛,繼續穩居全球最大汽車製造商的寶座。然而,豐田的發展並非一路順遂,歷程中曾面臨不少挑戰。



豐田瀕臨倒閉,如何在一年內重獲新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經濟衰退,百業蕭條,工潮頻繁。當時,豐田汽車背負著10億日元的巨額債務,陷入了經營危機,罷工曠日持久。豐田汽車創辦人豐田喜一郎不得不黯然辭任,將重擔交給並非豐田家族的外姓人石田退三,期待他能憑藉智慧挽救這家瀕危企業。石田退三不負重望,迅速展開一系列改革,僅用一年時間便帶領豐田走出困境,實現復興。當他以90高齡逝世時,業界對他的成就讚譽有加,稱他為「豐田中興之祖」和「豐田的神經支柱」。



石田式經營的「四個主義」

石田的經營理念可以歸納為他所宣導的「四個主義」:合理的賺錢主義、設備第一主義、無借款主義以及徹底杜絕浪費主義。其中,設備第一主義和無借款主義是其經營理念的兩大支柱。


  1. 合理的賺錢主義

    石田認為經營者的首要使命是滿足社會需求並賺取利潤。對於豐田而言,就是生產出「物美價廉的車輛」,這便是「合理的賺錢主義」。


  2. 設備第一主義

    石田深知汽車行業的發展依賴於生產設備的效率,明白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為目的的投資尤為重要。他在接任社長時,敏銳捕捉到韓戰的商機,成功從美國軍方獲得軍用卡車的訂單,並將盈利投入生產設備的更新與擴充,強化生產能力。他認為,優質產品必須具備合理的價格、卓越的功能和耐用性,因此先進的生產設備至關重要。


  3. 無借款主義

    石田主張企業必須擁有雄厚的可以自由支配的自有資金,因為「誰有錢,誰就能贏得最後的勝利」。在接任後,幸獲當時以三井銀行為首組成銀行財團,借給豐田汽車工業公司2億日元的貸款,才算勉強渡過難關。雖然獲得銀行貸款,但條件十分苛刻,因此,他意識到必須實現「無貸款經營」,並提出「自己的城池自己守」的口號,與全體員工約法三章:增加儲備金,逐年使資金額上升、實行固定資產償還制度、設備投資不得使用貸款。


  4. 徹底杜絕浪費主義

    石田認為企業應在經營上做到公私分明,杜絕浪費。他強調企業對社會承擔盈利責任,應集中全員智慧以提升經濟效益。石田上任後發現豐田的衰落源於浪費,於是召集中層職員開會,列舉各種浪費現象,並要求會計揭示不合理支出。隨後,他提出了「杜絕浪費」的治廠綱領,對於在此方面表現出色的員工進行獎勵,反之則予以批評。


工廠生產線中,多個橙色機械臂正在操作,背景為銀白色車間,設備複雜,有警告標誌,整體顯得現代化。

石田還規定管理級職員必須走出辦公室,一旦發現有任何明顯的浪費現象,就要不斷追問「15個為甚麼」。例如有人報告:「保險絲斷了。」,便要問:「為甚麼保險絲會斷?」答:「因為掉進鐵屑。」「為甚麼讓它掉進鐵屑?」「因為沒有防護罩。」「為甚麼沒防護罩?」「因為廠房沒有統一安排。」……於是,立即由車間主任解決車床加罩問題,從而使這種停機造成的浪費永遠不會再發生第二次,通過進行深入追問,確保問題得到根本解決。另外,豐田絕不允許重複錯誤,但對於第一次出錯的員工,如能尋找原因,並杜絕浪費,反而會給予表揚。



由接受銀行苛刻條款,變成所擁資金媲美銀行

在「豐田生產方式」和「吝嗇精神」的結合下,豐田的「無貸款經營」迅速顯現成效。到1975年,公司資金充裕,被譽為「豐田銀行」。1977年,「豐田銀行」的金融資產高達8700億日元,金融活動收益為390億日元,相當於60萬輛汽車的銷售總額。石田上任時需接受當時三井銀行的苛刻條款,但到了70年代中期,「豐田銀行」的金融收益卻能與三井銀行相媲美。1977年每銷售一輛汽車,日產汽車需支付給銀行的貸款利息2萬日元,東洋汽車為5萬日元,惟有豐田公司為「零」——這在日本被傳為神話。



增強危機意識,防患未然

不要以為只有像豐田汽車般的大企業才能達到這目標,現實上每當出現經濟危機時,不少大中小企業就因沒有充足的現金流而在浪濤中沒頂。因此,企業東主與管理層需始終保持危機意識,常存憂患之心,隨時準備應對可能的挑戰,因為我們不知道下一波的危機何時再現。

石田退三在退休時,留給繼任者豐田英二兩個重要的智慧錦囊,值得我們深思:

  • 自己的城堡需要自己守衛,不要期待別人幫忙。

  • 要堅定強化財務管理,以便在經濟危機來臨時,企業也能夠堅守四年。



免責聲明: 以上只一般是建議,如遇特殊問題,還是先諮詢專業人士獲取意見。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